詩人鄭愁予先生在《采貝》一詩中寫道“每晨,你采海貝于,沙灘潮落/我便跟著,采你巧小的足跡……”
事實上想采貝,我們不僅僅只能去海邊。相信不少家在農村的小伙伴們都有下河摸魚蝦螃蟹和河蜆的經驗吧……
小編向你介紹的是河蜆,它分布于除南極洲外各大洲水域。在我國的內陸水域,如淡水湖泊、溝渠、池塘及咸淡水交匯的江河地帶都能見到其身影。
河蜆,拉丁學名Corbicula fluminea,英文名稱為Asian Clam(亞洲蛤蜊)。
河蜆屬于雙殼綱,真瓣鰓目,蜆科,蜆屬。有兩片對稱的外殼,貝殼中等大小,呈圓底三角形,殼高與殼長近似,兩殼膨脹,殼頂高,稍偏向前方。殼面有光澤,外殼顏色因環(huán)境而異,生在河沙里的呈棕黃色、黃綠色,靠近淤泥生長的則呈黑褐色。

圖片來源:匯圖網

圖片來源:貝殼紅小編拍攝
河蜆殼表面有粗糙的同心環(huán)環(huán)肋。韌帶短,突出于殼外。絞合部發(fā)達,有三枚主齒,閉殼肌痕明顯,外套痕深而明顯,殼內面光滑,呈淺紫色。

圖片來源:Skaphandrus網
河蜆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層,以浮游生物為食料,生長快,繁殖力強。多棲息于淡水流域,攝食硅藻、綠藻等浮游生物。河蜆是一種具有很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雙殼類水生生物,它吸取周圍環(huán)境介質中的元素,通過其軟體的分泌作用形成碳酸鹽成分的殼體,河蜆殼體的化學組成可反應其生存環(huán)境介質的地球化學特征。簡單來說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蜆”!

圖片來源:plants-animals-northeast-colorado
在北美的第一份發(fā)現報告是1938年,在哥倫比亞河出現,從那時起,河蜆(亞洲蛤蜊)已經分布很多,特別是在美國南部和西部,五大湖和新英格蘭南部,2010年紐約喬治湖也有發(fā)現。
而密集的亞洲蛤蜊對當地造成了不太好的影響,它們堵塞發(fā)電廠和工業(yè)用水系統(tǒng),灌溉渠道和管道以及飲用水供應;與本地物種競爭有限的資源;河蜆床的局部營養(yǎng)物質負荷可能會促進藻類大量繁殖(在加州太浩湖觀察)。
?
小編認為可以派當地專家與我國農業(yè)部相關部門合作,一方面共享科研內容,另一方面實地觀看我國人民群眾對河蜆的捕撈、制作過程……
河蜆肉質軟嫩,味道鮮美,可做多種美食,甚至煮蜆子的水,可留下燒蜆子湯,色白湯濃,鼎邊糊(又稱鍋邊糊)還是福建福州一道風味小吃。

快炒黃蜆子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潤潤琪的博客

鍋邊糊
圖片來源:豆果美食
本文圖文資料來源于:匯圖網、Skaphandrus網、plants-animals-northeast-colorado、新浪博客、豆果美食等。
首屆全國科普月暨2025年深圳科普月 | 《守護“藍碳”先鋒·貝類生態(tài)密碼》
2025年9月,首屆全國科普月暨深圳科普月即將啟動。作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月期間,貝殼紅~貝殼博物館將免費向市民開放,并按時間段推出免費科普講解服務。
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主題活動之《保護海洋生態(tài)文明?推動綠美鵬城建設》正式啟幕!
為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助力深圳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貝殼紅組織開展2025年公益活動【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主題活動之《保護海洋生態(tài)文明·推動綠美鵬城建設》】,以貝殼為紐帶,與市民朋友共同探索海洋生態(tài)與貝類生物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