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要和大家聊聊“貝”部字。
先說貝,“貝”本是象形字,甲骨文就極像水生軟體動物的外形,甲骨文強化了貝殼上的橫紋,金文突出了活體貝類動物的觸須,篆文承續金文字形,楷書依據草書字形省去正體楷書字形中保存的貝殼上的兩道紋路。簡體“貝”即采用了楷書字形。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曰:“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從貝。”

《說文》是中國較早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對文字學影響深遠。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根據形系聯歸并為14大類。其中共記錄了57個“貝”部字,主要集中在財貨名物、交換流通和禮品地位三類。


貝部字所表示的意義源于“貝”本身的貴重價值。貝幣是我國較早的自然物貨幣之一。
第一類是關于財貨名稱的字,主要有:財、賄、貨、資、賁(bì)、賏(yīng)等?
《說文》:“財,人所寶也。?從貝才聲。”本義指物資和貨幣的總稱。《廣雅·?釋詁四》:“財,貨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
《說文》:“賄,財也。從貝有聲。”引《周禮》注:“金玉曰貨,布帛曰賄。”《詩經·?衛風·?氓》中男女定情約定:“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其中的“賄”就是指女方嫁妝等,后引申為財物的遷移流通行為,與“貨、資、?販”等字意思相近。

賁,《說文》:“飾也,從貝,卉聲。”王肅云:“有文飾黃白色。”而《序卦》中說:“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事物不可以勉強相合就算了,還須加以文飾。《雜卦》中對賁的解釋是:“賁,無色也。”由此可知,所謂的文飾,并非加上顏色,而是以“無色”來裝飾其原有的面貌。注曰:“飾貴合眾,無定色也。”
賁本指貝殼上的光澤,引申為飾。事物加一些必要的文飾,可以亨通,更顯其美。

《易·賁卦》又有:“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意為山下有火,一片艷紅,花木相映,錦繡如文。
《彖傳》:“賁,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喻指文明的制度,和禮儀的約束,是人類集體生活必需的裝飾。
《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賁然來思”,指裝飾好的白馬出現。

賏,《說文》:“頸飾也,從二貝。”段注:“駢貝為飾也。”王筠《釋例》:“賏為頸飾,蓋其二貝并垂,故其字并而不疊。”從字形上講,兩個貝字之所以并立而會意,也是由象其飾之形而來的。
雖然后來貝不再是珍貴的貨幣,也不被人們佩戴在身上且以之為美,但在海濱地區、蠻荒地帶仍因其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將貝穿起作“纓絡”。

而中原以金銀珠玉等穿起作為脖子上的裝飾,另作詞“瓔珞”。

在《漢書·食貨志》上曾詳細記載了貝幣的五種品級和它所等同的紋銀價值:
“大貝四寸八分以上,直錢二百一十文,二貝為朋;牡貝三寸六分以上,直錢五十文,二貝為朋;幺貝二寸四分以上,直錢三十文,二貝為朋;小貝一寸二分以上,直錢十文,二貝為朋;不成貝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文是也。”

第二類是交換流通類。這些字多是生命力較強的字,小編簡單地介紹四個常見的字——
貿,《說文》:“貿遷有無,各得其所”。一買一賣之間,使財物糧食是人生存必需品,糧價過高則百姓承受不起,過低又打擊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買賣之間并非簡單的財物搬運,其中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買(買),《說文》:“市也,從網貝。”段注:“市者,買物之所,因之買物而言市。”買從字形上即可見撒網以撈取貝的形象,意思是將別人的物品、利益納為己有。《孟子·公孫丑下》的一段描寫“登壟斷而網市利。”則更為具體。

賣(賣),《說文》:“出貨物也,從出從買。”段注:“出而與人買之也。”與買入相反,賣者出也,即將自己的財物、利益出讓給他人。
“貨精故出則買之也。”有人“登壟斷”而待,自有人“囤居奇”欲出。不過若出讓的利益并非一己而屬國之利益,就恐怕會擔當罵名,如《史記·蘇秦傳》中有“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
費(費),《說文》:“散財用也,從貝弗聲。”或曰:“財散出如湯沸然。”則“費”多是作為用財過多,浪費講。《論語》中有“君子惠而不費”為為政五美之一,何晏注曰:“無費于財,利民在政。”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僅有利于個人存儲,也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

直到現在,貿、買、賣、費等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
在第三類中,表示禮品地位的一些字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也有很多義項沿用至今。
贊(?贊),《說文》:“見也,從貝,從兟(shēn)。”贊,本義進見,從兟,兟即為進見之義,而“贊”還從貝會意。徐鍇在《系傳》中說“從貝,以貝為禮也。”徐鉉也說:“執贄而進,有司(有關的官員)贊相(佐助)之。”就是說進見之時要攜帶禮物奉上,才能得到有關官員的幫助。
贊既而引申出輔佐、幫助之意。
贊者多靠稱頌來達到推介助成的目的,贊就又有了稱贊、夸獎之意。
古時就有一種文體稱“小贊”,即用來稱頌人物,多用韻文寫成,如柳宗元《梁丘據贊》。《漢書》、《后漢書》、《晉書》等紀、傳的結尾也都有贊,略等于總評。?
賓(賓),《說文》:“所敬也,從貝,丏聲。”賓是指所敬重的賓客。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貝者,賓禮必有贄。”近代,王國維在《觀堂集林》寫道:“古者賓客至必有物以贈之,......故其字從貝。”從此可以看出中華民族重禮而好客,有貴客到來,不僅要招待周到,還要以貴重的禮物相贈。
春秋、戰國時用“賓”稱他國使者。
賓是指貴客,與其意義相近的“客”則可指門客、食客等。
現代賓的含義只保存了古義的一個:即客人。

除了小編介紹的這些,《說文解字》中的還有許多有意思的“貝”部字,當你了解到一個字有著你從不知道的含義又或者許多你原本以為沒有道理的卻淵源很深,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屆全國科普月暨2025年深圳科普月 | 《守護“藍碳”先鋒·貝類生態密碼》
2025年9月,首屆全國科普月暨深圳科普月即將啟動。作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月期間,貝殼紅~貝殼博物館將免費向市民開放,并按時間段推出免費科普講解服務。
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保護海洋生態文明?推動綠美鵬城建設》正式啟幕!
為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助力深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貝殼紅組織開展2025年公益活動【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保護海洋生態文明·推動綠美鵬城建設》】,以貝殼為紐帶,與市民朋友共同探索海洋生態與貝類生物的奧秘。